当前位置:图书馆>>首页>> 国外教育家

国外教育家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哲人。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神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在这种方法下,苏格拉底会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仰,例如神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漏洞加以击破,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仰和这种信仰的真实性。苏格拉底对话录是一系列由柏拉图和色诺芬所写的对话记载,记载了苏格拉底与其他当代人物的对话、或是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之间进行的讨论。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创办了知名的学院(Academy)。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的理形世界论指出了我们所感觉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反射出了更高层次的世界的阴影。柏拉图主张在这个更高层次的世界里存在着最理想的理,这种形式实现了真正的光明而不仅是阴影。我们所品尝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过是“甜美”的理所反射的阴影,而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也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形式反射的残影。“理”应该被视为一种永恒的东西,亦即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而且静态的。由于它们是完美的模型,它们并没有理由被改变或进化。依据这种逻辑,以及柏拉图所提出的理论,一个人可以想像宇宙中存在一个更高的至善状态,这种至善状态下任何形式都是最终极的、或最完美的。所有形式都分配到了一部分的至善状态,而所有形式都在现实世界反映出了一部分的真理。

主要著作:早期对话录:《申辩篇》、《克力同篇》、《卡尔米德篇》、《拉凯斯篇》、《吕西斯篇》、《尤西弗罗篇》、《美涅克塞努篇》、《小希庇亚篇》、《伊安篇》。转型期的对话录:《高尔吉亚篇》、《普罗泰戈拉篇》、《美诺篇》。中期对话录:《欧绪德谟篇》、《克堤拉斯篇》、《斐多篇》、《斐德罗篇》、《会饮篇》、《理想国》、《泰阿泰德篇》、《巴曼尼得斯篇》。晚期对话录:《智士篇》、《政治家篇》、《菲力帕斯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法律篇》。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克·卢梭)1712.6.28——1778.7.2)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但是卢梭抛弃了他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凭自己的经济情况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把他们送到育婴堂让国家培养是对孩子的最好安排。这一点在《悲惨世界》中也被雨果反复嘲笑挖苦。而他自己的《忏悔录》也极内疚地提到了这一点。卢梭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也是从他的“遵循自然”“归于自然”的基本思想中引申出来的。他说:所有一切男女两性的特征,都应当看做是由于自然的安排而得到尊重。卢梭对男女差别的基本看法是:一个是积极主动和身强力壮的,而另一个则是消极被动和身体柔弱的。他认为女子虽显得弱,但也可支配强者;她们是孩子们和父亲之间的纽带;生儿育女、帮助和体贴丈夫是她们应尽的自然义务。她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是她们只能学习适合于她们学习的东西。卢梭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总倾向是保守的。小家碧玉、贤妻良母是其教育的目标。尽管如此,这对于当时贵族妇女不事家务、奢侈放荡的风气来说,也不啻是一种反叛了。

主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等。

主要观点: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现强有力的身躯。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

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l95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18991901年,就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以后,蒙氏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她学校的同工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以及教育法(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七点她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来,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这证明她的方法非常成功。然而这种惊人的成就也给她带来了沉思,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注: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甚至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不能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于是她毅然地接受了新的挑战。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常的儿童如果能够正常发展,那些低能的心智状态就绝不可能与他们相同。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了沉潜苦研的七年,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主要著作:

《蒙台梭利方法》

()从诞生到3岁儿童教育: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又译为:儿童的发现,发现孩子

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又译为:有吸收力的心灵,有吸收力的心理

()3岁至7岁儿童教育:

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Montessori Method):又译为: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方法

蒙特梭利手册(Dr.Montessor's Own Handbook):又译为: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家庭中的儿童(The Child In Family

()关于7岁至13岁儿童及青春期教育:

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与《蒙台梭利初等教具》

青春期及其后的教育

()其他方面:

教育人类学(Pedagogical Anthropology

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

开发人类的潜能(To Educate the Human Potential)

和平教育(Peace and Education)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二、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四、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主要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智慧心理学》、《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纽约。1937 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1938 年转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担任心理福利事务工作。1945 年返哈佛大学,1952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积极参加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工作。1960 年协助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65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 年至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二是映像式再现表象期。三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并认为它也为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标准。一是动机原则。二是结构原则。三是程序原则。四是强化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主要著作:

《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论认识(On Knowing )》(1964

《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与人合作)

《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

《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

主要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广泛作品在《亚里士多德文集》(Corpus Aristotelicum)。

逻辑著作:

《范畴论》— Categoriae

《解释论》— On Interpretation

《分析前篇》— Analytica Priora

《分析后篇》— Analytica Posteriora

《题旨》— Topica

《谬误论证》— De Sophisticis Elenchis

伦理学著作:

《尼各马科伦理学》— Ethica Nicomachea

《大伦理学》— Great Ethics*

《欧代米亚伦理学》— Ethica Eudemia

《论美德和邪恶》— De Virtutibus et Vitiis Libellus*

《政治学》— Politica

《经济学》— Oeconomica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12日-1827217日)是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1746112日,裴斯泰洛齐出生在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早逝,由寡母和女仆巴贝丽抚育长大。在苏黎世大学他结交了拉瓦特尔和改革党。他的早年投身于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计划。他朋友布伦奇利的死使他从政治转向献身教育。他二十三岁结婚,在新庄买了一块废地,试图种植茜草。裴斯泰洛齐丝毫不懂商业,计划失败。

在他开放农场办学校之前;写了《隐士的黄昏》(1780年), 接下来又完成了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年),描述一个善良而专心的女人所作渐进的改革,先是一家,然后是全村。这本书在德国广受欢迎,裴斯泰洛齐的名字不再默默无闻。

1798年法国侵略瑞士,显示出他真正的英雄品格。许多孩子离开翁特瓦尔登州位于卢塞恩湖滨,没有父母、家、食物和住处。裴斯泰洛齐选了一批到一个荒废的修道院,尽力教养他们。在冬季他亲自用极大的热诚照料他们,但17996月该建筑被法国人征作医院,他的控诉遭到驱散。

1801年,裴斯泰洛齐写了《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介绍他的教育理念。他的方法是从易到难。开始于观察,然后是知觉、讲述,再然后是测量、绘画、写作、数字和计算。 1799年他在布格多夫建立一所学校,直到1804年。1802年,他受托前往 巴黎,尽最大努力使拿破仑关心国民教育体系;但这位伟大的征服者说他不会为字母自找麻烦。

1805年,他搬到纳沙泰尔湖边的伊韦尔东,二十年之久按部就班地完成他的工作。所有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士参观。他受到洪堡和费希特的赞扬。他的学生包括亚兰·卡甸、冉绍尔、德尔布吕克、布洛赫曼、李特尔、福禄贝尔和泽勒。

大约1815年学校教师中爆发了纠纷,裴斯泰洛齐的最后十年是疲惫和悲伤交替。1825年他回到出生地新庄;完成他最后的著作《天鹅之歌》后,他死于布鲁克。正如他所说,他一生真正的作品不是在布格多夫或伊韦尔东,而是他实践的教育原则,发展观察力,全人训练,以同情的方式对待学生,他曾在斯坦兹劳动六个月。他对教育的几乎所有分支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用尽。

被称为平民教育之父。

裴斯泰洛齐全集1819年在斯图加特出版。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54日-18418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 1805年在格丁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年去柯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被称为近代教育学之父。他认为教育学应该奠基于心理学以及伦理学。主要思想:统觉论是新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旧的经验上。

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主要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

Hauptpunkte der Metaphysik》(1808年)

《一般实践哲学》(1808年)

《哲学导论教科书》(1813年)

《心理学教科书》(1816年)

《作为科学的心理学》(1824年-1825年)

《一般形而上学》(1828年-1829年)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

《心理学研究》(1839年-1840年)

《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科学》

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一、赞可夫的教育思想

赞可夫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论的研究上,他热心于研究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并成功地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地应用到教学论的研究中来。他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堂生活、教师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以唯物辩证法为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把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和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学论思想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他在谈到教学目的时指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所谓“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是所有这些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由旧的质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状态的上升运动、更新过程及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赞可夫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根据以教学促进发展的主导思想,赞可夫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以上这些原则各有其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并在保证共同的思想方向性的前提下,给予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提出“课堂上的生活”这样一个小学课堂教学方面不大为人注意的或者完全没有探讨过的问题,这也是他独到的一种教学思想。

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根舍因一同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将自己的教改指导思想付诸长期的实验研究,从而确实创立了一套他自己的“小学实验教学体系”。

二、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维果茨基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教学才有好的结果。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主要著作:《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小学教学》等。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主要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等教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