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推荐阅读书单
1、《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
作者:(美) 詹姆斯·冈恩 著 姜倩 译
索书号:I106.4/141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近三年借阅量:2
豆瓣评分:8.6
内容简介:
本书有重点、有层次地对科幻文学史上的众多人物及相关出版物进行了介绍, 涵盖时间和空间维度广泛, 加之附录 (《科幻小说的主题》及从史前至2011年的《西方文明、科学、技术与科幻小说大事记》、历年星云奖及雨果奖获奖小说清单) 中的资料性文字, 对于普通的对科幻感兴趣的人来说是权威且易读的入门读物。同时, 配有彩图百余张、黑白图片六百余张, 包括大量珍贵的早期科幻杂志和图书封面、科幻电影海报及作者照片等, (其中近两百张特别请堪萨斯大学扫描图片原件) 对科幻爱好者乃至资深的科幻研究者来说, 也是很好的收藏资料。
作者简介:
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
1923年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编辑、学者和评论家。曾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主席(1971—1972)和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主席(1980—1982)。现任堪萨斯大学英文系名誉教授,以及堪萨斯大学科幻小说研究中心主管。“科幻之路”系列和《交错的世界》是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1976年,他荣获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颁发的“朝圣奖”;同年,世界科幻小说年会授予他的《交错的世界》雨果奖特别奖;他撰写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奠基者》赢得1983年的雨果奖最佳非小说作品奖;1992年,他又荣获“伊顿终身成就奖”;2007年,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在星云奖颁奖典礼上授予冈恩“达蒙•奈特纪念大师奖”,以表彰他的终身成就。
2、《深时之旅》
作者:(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 王如菲 译
索书号:I561.55/49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近三年借阅量:2
豆瓣评分:8.7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
作者简介: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英国作家、评论家,剑桥学者,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1976年出生于英国诺丁汉,牛津大学哲学硕士、剑桥大学博士。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英语系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学术研究和写作侧重深耕自然与文学的关系。文章与评论多见于《新科学家》《纽约客》《自然》《卫报》《纽约时报》《格兰塔》。
麦克法伦以行走滋养书写,处女作便将当代旅行写作推向了新高度。《格兰塔》前主编誉之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华尔街日报》称他为“当代最好的自然作家及诗人”。2003年获《卫报》首作奖、《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2004年获毛姆文学奖。2017年获E. M. 福斯特文学奖。2019年获温赖特奖、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3、《我在伊朗长大》
作者: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 著 马爱农,左涛 译
索书号:J238.2/11-2
馆藏地:自然科学与艺术文献中心
近三年借阅量:0
豆瓣评分:9.3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是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与邻国伊拉克打了八年战争,大量戴着天堂钥匙的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作者在1984年14岁时离开伊朗求学奥地利,此时两伊战争正酣。1988年作者回到伊朗,在一度消沉之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1994年毕业后再次离开伊朗。本书虽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或者说是私人生活小史,但透过一个儿童、以及一个离开祖国四年后又重回伊朗并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年轻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伊朗,对于了解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国家还是别有一番启示。
作者简介:
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在伊朗雷什特出生,成长于德黑兰,并就读于德黑兰法语学校。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朗人为躲避战乱而离开祖国,莎塔碧也被父母送到维也纳读书,此后四年间作为小留学生独自漂泊异乡。18岁回到德黑兰,四年后再度去国,赴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莎塔碧有多部漫画作品出版,《我在伊朗长大》是其成名作,此外,她的插图作品也常刊载于《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等报刊杂志。
4、《深度关系:从建立信任到彼此成就》
作者:(美)大卫·布拉德福德、(美)卡罗尔·罗宾 著 姜帆译
索书号:C912.11/216
馆藏地:图书借阅二区
近三年借阅量:0
豆瓣评分:8.5
内容简介:
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当身处一段深度关系中时,我们会感到自己完全被理解和支持。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或者无法应对与他人更亲密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挑战。事实上,所有的关系各不相同,但多数都会按照相似的模式发展。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的过程是可以描述、学习和应用的。
本书内容源自斯坦福商学院50余年经典课程“人际互动”,两位作者将人际心理学的重要核心知识点应用在5种典型的人物关系——父女、夫妻、闺蜜、兄弟、同事中,探讨了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指明了深度关系的6个特征,让抽象的关系变化看得见,帮助读者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充分信任、彼此成就的深度关系。
作者简介:
大卫·布拉德福德(David Bradford)
50多年前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工作,是斯坦福商学院领导力高级荣誉讲师,开发了“人际互动”经典课程,被称为“人际互动之父”。
卡罗尔·罗宾(Carole Robin)
在斯坦福大学工作了20多年,曾为斯坦福商学院“人际互动”课程高管项目主任。后与他人共同创立公司(Leaders in Tech),将“人际互动”课程带给硅谷的高管们。
5、《自我技术》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著 汪民安 编
索书号:B565.59-53/194
馆藏地:图书借阅二区
近三年借阅量:3
豆瓣评分:9.3
内容简介: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福柯(1926—1984)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当代学院中的地位无人能及。福柯试图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体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获得今日的形象的。对现代主体所作的谱系学探究,使得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道路以一种我们不熟悉但又是令人惊异的方式铺展开来。他的著作也由此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