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使用浏览器:360浏览器 10 以上极速模式,chrome,FireFox,IE10以上浏览器       ★★ 馆长信箱 ★★

当前位置:首页>> 新书通报

2024年豆瓣读书榜单再版书 二(非馆藏新书)


陌生的阿富汗

作者:班卓著

索书号:I267.4/31

馆藏地:图书借阅一区  

内容简介: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分与联结。“我写下的并不是一份关于阿富汗的战后调查报告,而只是我看见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灾难远未结束,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人们在生活着,并且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我所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表白。”

作者简介:

班卓,读过一些书,走过一些路,写过一些文字。现为大学老师,居于广西。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作者:里尔克著,冯至译

索书号:10413/566*2

馆藏地:图书借阅一区  

内容简介:

“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更亲切、更美的信。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我于1931年的春天,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禁不住读完一封,便翻译一封,为的是寄给不能读德文的远方的朋友。

作者简介: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

冯至1930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主攻德国文学,兼修哲学和艺术史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冯至诗歌风格幽婉、沉郁且多具哲思;学术风格严谨、求真。鲁迅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曾获德国“歌德奖章”“格林兄弟文学奖”“大十字”勋章等多个奖项。

主要代表作有:小说《伍子胥》,散文集《山水》,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译作《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海涅诗选》,学术专著《杜甫传》《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等。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作者:(英)罗杰·克劳利[著] 陆大鹏译

索书号:K134/20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内容简介:

本书是罗杰·克劳利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1453,君士坦丁堡的战火,两个文明的撞击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作者简介: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历史学家。他出生于英格兰,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久居伊斯坦布尔,并对土耳其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费数年时间广泛游历了地中海世界,这使他拥有对地中海的渊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著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和《财富之城》。


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

作者:(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崔正男译

索书号:I712.45/1560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内容简介:

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技术后,成立了一个叫做永恒时空(Eternity)的组织,在每个时代的背后,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时空以一个世纪为单位,并视每个世纪的发展需要而加以微调,以避免社会全体受到更大伤害。通过纠正过去的错误,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人类终于获得安宁的未来。然而,这种“绝对安全”的未来却在某一天迎来了终结。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果链,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

安德鲁·哈伦,生于95世纪,他是永恒时空的时空技师、人类未来社会的精英。他的天职是靠操纵时空壶,进行时间旅行来守护500亿人类,而在一次时空任务中,他邂逅了令他一见倾心的姑娘,而突然来到的爱情却让他开始质疑整个世界。

同时,人类最后的希望,也落在了时间旅行者安德鲁·哈伦最后的时空任务上……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俄裔美籍作家,全知全能,被全世界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的资源和大自然的奇迹”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以表彰他在“拓展人类想象力”上做出的杰出贡献。阿西莫夫创作力丰沛,一生之中著作近500本,涉及杜威图书分类法的每一个范畴,涵盖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上天下海、古往今来、从恐龙到亚原子到全宇宙无所不包,从通俗小说到罗马帝国史,从科普读物到远东千年历史,从圣经指南,到科学指南,到两性生活指南,每一部著作都朴实、严谨而又充满幽默风趣的格调。


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九四八 一九八八

作者:张新颖著

索书号:K825.6/SH18:21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内容简介: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新颖,1967年生,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精读》、《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读书这么好的事》等。

《小于一》

作者:(美)约瑟夫·布罗茨基著,黄灿然译

索书号:I712.65/178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内容简介: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一个犹太家庭,15岁辍学谋生,很早开始写诗并发表于苏联地下刊物。1964年受苏联政府当局审讯,因“社会寄生虫”罪获刑五年,并被流放至西伯利亚。1972年被苏联政府当局强 制遣送离境,随后前往美国定居,先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继而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86年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品有诗集《诗选》、《词类》、《致乌拉尼亚》,散文集《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

 


《解忧杂货店》

作者:(日)东野圭吾著,李盈春译

索书号:I313.45/762,I313.45/762-2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内容简介:

僻静的街道上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因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

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随即奇妙的事情竟不断发生。

作者简介:

日本作家。1985年,《放学后》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专职写作;1999年,《白夜行》领衔年度周刊文春推理小说榜,《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5年出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同时获得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并领衔年度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2008年,《流星之绊》获第43届新风奖;2009年出版的《新参者》领衔年度两大推理小说排行榜;2012年,《解忧杂货店》获第7届中央公论文艺奖;2014年,《祈祷落幕时》获第48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寻找家园》

作者:高尔泰著

索书号:I267/890

馆藏地:图书借阅一区  

内容简介:

我的故乡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省交界的地方,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省交界的寺主, 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茅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的衔接处,山高林茂,俗称“山乡”;西部为丹阳湖、石臼湖、小南湖三湖所环绕,溪河交错,苇岸无穷,俗称“圩乡”。最早的县治固城始建于公元前五四一年,比楚威王筑石头城置金陵邑(前三三三年)还早二百来年,可称古邑。到我出生的时候,固城早已荒废,县治淳溪镇也是一个仅数千户人家的小镇。镇上只有一条三米多宽、青石板铺面的弯曲小街,俗称老街。

作者简介:

高尔泰,著名美学家,旅美学者。1935年生,195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先后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任职。现居美国,为内华达大学访问学者。著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等。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