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上架畅想之星电子书4862种
《走近钱学森》
作者:叶永烈
链接:畅想之星电子书数据库镜像
内容简介:
一个天赋异禀的民国少年的成才之路!
一位对共和国崛起作出了不起贡献的科学大家的传奇人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必须要回忆的一位大人物!
没有不实赞美,不回避迷茫与困境,充满“知识就是力量”的昂扬格调和向上的精神!
钱学森院士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出身华丽家族,家学深厚,于1935念横渡太平洋,成为美国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他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参与国防机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准备回祖国效力,突然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甚至因“间谍罪”被逮捕入狱。美国千方百计阻止他回国,因为他们深知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经过五年谋划与抗争,在周恩来直接过问下,钱学森在1955年回到祖国。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称他为“火箭王”。钱学森运筹帷幄,对中国的“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大国地位的提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本书深度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没有不实赞美,也不回避迷茫和困境,真实而完整地呈现了他的一生。书中首次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其中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
《走近钱学森》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它是一部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的史著,它充满了“只是就是力量”的昂扬格调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年轻人蓬勃向上,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上海文史馆馆员,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钱学森》等。并著有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
《做个书生教师(大教育书系)》
作者:周益民 著
链接:畅想之星电子书数据库镜像
内容简介:
如何做一个书生教师?周益民老师在这本教育轻随笔里叙述了他的理想追求与实践历程。作者回望自己的童年阅读和阅读教学中师生相长的历程,从而提出走近并理解孩子,和儿童一起在儿童文学阅读中过一种理想文学生活的语文教学信念,这种经历和信念为他注入了精神底蕴。一路走来,身边的亲友乃至陌生人,以及生活中的微小事件,都是给予作者教育启示的灵感源泉。而与那些名师名家的真诚相交,为作者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高度提供了颇多帮助。 书中涉及教育反思、人生感悟、课堂省察、阅读手记、交游经历等主题,叙述娓娓动人、耐人寻味,闪耀着灵性和纯真之美。众多关于儿童阅读的呼唤与思考,为提升教师阅读力,帮助教师走上阅读教学之路提供了指引。
作者简介:
周益民:一个资深宅男,一个外表冷静内心热情的人,一个追求真诚纯粹的人,一个把小学当作大学来读的人,一个长大的孩子,一个永远的文学儿童,他叫周益民,著有《回到话语之乡》《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讲语文》《步入诗意的丛林》等。
《皮德漫画》
作者:[丹麦]皮德斯特鲁普
链接:畅想之星电子书数据库镜像
内容简介:
丹麦幽默漫画大师赫尔卢夫·皮德斯特鲁普(简称皮德)曾说:“我一生都崇尚正直,这对于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纵观皮德的创作生涯,这种高贵品质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之中。他的讽刺漫画意在追求公平正义、反对战争、为和平而斗争,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战斗作用。“译林漫画”系列的《皮德漫画》收录了427篇连环漫画,皮德在其中全方位审视日常生活,一针见血地戳穿表象,触摸到潜藏的真相。他不仅嘲笑政客、资本家的伪善和贪婪,也风趣地点破普通人在所难免的隐秘欲望。皮德的犀利和洞见,使这些作品超越了时代,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皮德漫画》属于“译林漫画”系列,该系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作序推荐。
作者简介:
赫尔卢夫·皮德斯特鲁普,简称皮德,1912—1988,丹麦漫画家、插画家。他出生于德国柏林,14岁起就参加画展并获得好评,从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毕业后走上职业漫画家的道路。皮德一生中画过5000余套漫画,擅长用夸张手法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场景。他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发表过大量以国际政治和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是国际杜米埃漫画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1964年获列宁国际和平奖,1974年成为国际艺术协会荣誉会员。
《徐志摩散文精选(名家散文典藏·彩插版新版)》
作者:徐志摩
链接:畅想之星电子书数据库镜像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独特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他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从而形成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之使人经久难忘。可以说,自我思想情感的具率剖露、哲理与读情的融合以及散文的音乐性和诗化,是徐志摩散文艺术的突出特色。
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徐志摩把柔美、壮美、悲壮美这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创作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借以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使人在沉痛、怜悯、宗敬和赞美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升华。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曾留学欧美。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并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志摩日记》等。
《走出非洲》
作者:(丹麦)卡伦·布里克森
链接:畅想之星电子书数据库镜像
内容简介: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六岁,
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
我总是一再启程,但哪里都陋于非洲。
我没有办法解释,但我知道在非洲看星星比其他地方都清楚。
非洲带走了我所有,却也给了我所有。
---
《走出非洲》是卡伦•布里克森根据自己旅居非洲的真实经历,所撰写的自传体小说。1914年,卡伦•布里克森跟随丈夫来到肯尼亚,在恩戈山麓经营咖啡庄园。她用自己十七年的经历,三十一年的怀念,写就了一部关于非洲的史诗,也用勇气与力量,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
《瓦尔登湖》一样的传世经典,领略非洲之美的文学《圣经》。一个发现自我,找到内心力量所在的故事。
海明威赞不绝口的丹麦奇女子,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名电影获奥斯卡金像七项大奖。
译文准确、流畅,央视《朗读者》节目里,张艾嘉曾经深情朗读此译本。董卿说:《走出非洲》是关于女主人公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非洲那片土地,给了她很多的思考,让她最后能够变成一个很勇敢的、很独立的人。
作者简介:
卡伦·布里克森(1885-1962),丹麦传奇女作家,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婚后不久即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后来,迫于咖啡市场的萎缩,卡伦返回丹麦,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凭借《走出非洲》享誉世界,同名电影斩获七项奥斯卡大奖。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授予“美国科学院荣誉院士”。1985年,为了纪念卡伦·布里克森百岁诞辰,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3318布里克森”。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