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使用浏览器:360浏览器 10 以上极速模式,chrome,FireFox,IE10以上浏览器       ★★ 馆长信箱 ★★

当前位置:首页>> 读书月

读者眼中的读书月活动——2014年5月5日《河北师大报》第8期


2014年5月5日出版的第8期《河北师大报》刊登了3篇我校读者有关读书月和阅读的文章,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书读完了吗?

陈捷,文学院2012级

还未感受到夏日的炎热,河北师大已经涌起了另一种热——读书热,举一例以窥之。图书馆在4月进行了爱心书屋的宣传,鼓励爱书人士捐书;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各路英豪直面“读书”,畅聊阅读心得;举行名著改编电影的放映活动,在光影交错中彰显名著的魅力;举办新春新书展览会,鼓励荐购新书以此来活跃全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可以这么说,4月是一段无关风花雪月、只为在读书中悠游自得的故事。

但是,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如今有书可读了,但是书真的读完了吗?该题目乃笔者斗胆借鉴金克木先生的散文名篇《“书读完了”》所作,甚至可以说,金先生为笔者提供了讨论问题的基本框架,但笔者作此拙文谬揣浅陋,只不过希望在金先生讨论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阐述。

金先生在其文中说到,“我觉得怎样对付这无穷无尽的书籍是个大问题,首先本世纪(笔者按:其文写于1984年)以前的已有的古书如何读的问题,然后再总结本世纪,跨入下一世纪”,这句话隐约讲到了“读书”的问题受到了“生之有涯而知之无涯”的限制,所以在金氏看来,“现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动活泼,篇幅不长,能让孩子们和青少年看懂并发生兴趣的入门讲话,加上原书的编、选、注”,以朱自清《经典常谈》为标准,“讲一讲古文和古书以及外国文和外国书的读法,立个指路牌”“引导直接读原书”,这样即可达到“书读完了”的目的。

这种说法固然精妙,但是在笔者看来,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书读完了”是意指“真正读完了所有的书”还是“真正完成了‘读书’活动”?这两者边界虽然模糊,但是侧重点却是很明显的,前者注重所读书本的数量,后者强调读书后的体会。不难看出,金氏的说法更倾向于前者,但是笔者想问的是,光有量的积累,而没能让“书”真正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使作者与读者之间来一次“走心”的对话,那么就算是看了再多的书甚至看遍了所有的书,收获又何在呢?因此在笔者看来,“书读完了”这一说法最重要的指向,是在提倡“要真正去完成‘读书’活动”,于是“我们是否真正完成了‘读书’活动”就成了当下最应该回答的问题。

要“不求甚解”,还是要“如履薄冰”,这代表了两种读书的倾向。前者渴求“探骊得珠”,在不浪费过多时间的前提下掌握最基本的书本内容,读出“言中之象”;后者则希望“八面受敌”,在阅读的过程中向自己的智力和作者的写作发出挑战,品出“言外之意”。一般看来,这两者似乎是对立的,或有人将两者分述为“大众型的读书方式”与“专家型的读书方式”,并高举后者的旗帜,为当今社会浮光掠影的读书方式提供了另外一种标杆。而在笔者看来,当每个人将“读书”作为一种纯粹的兴趣来看待的时候,其实不妨兼取两者,既能随便翻翻,品尝“书香”,又可深入赏析,感受“诗意”,何乐而不为耶?

于是,“我们是否真正完成了‘读书’活动”就导向了实践层面的第一步——如何培养读书的兴趣,这就回到了金先生在其文中讨论到的“指路牌”问题,在此不加赘述。笔者只想补充一点,培养读书的兴趣除了要有“指路牌”,还要去试图一批培养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读者,让他们去引导另一部分人,以此类推形成辐射效应,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阅读层次,这样那些不绝如缕的“纸垃圾”自然而然就会不翼而飞了。长此以往,大浪淘沙后,真金闪烁其应有的光芒,这岂不是益及后代的好事吗?

笔者思忖着这个问题的时候,猛然发现书桌上仍有一批书目俟待阅读,顿时羞愧难当,并立马搁笔,学着金先生的口吻问了问自己:书读完了吗?我想,这也许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读书月引领阅读

郑文霞,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

伴随着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校图书馆在今年4月举行了读书月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公共知识讲座、名著改编电影展播、博望读书交流会以及扫一扫书目信息全知晓最是吸引笔者的注意力。

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设立全民读书月,在全国各地都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成为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2003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而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读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热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是其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早已不再单纯的是读书,取而代之的还有上网,玩游戏等等,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读书月系列活动,其意义不仅只在于让学生重新找回读书的乐趣,更在于营造一种积极的校园学习热情,重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学府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变化。处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人们的阅读趣味在变,阅读的碎片化以及浅阅读现象日益突出。阅读载体也在不断地变化,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电子书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如火如荼。如何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应对阅读形态变迁带来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将成为未来读书月的着力点之一。对这样的新问题的破解,往往就是未来读书月提升的新空间所在。

而在此次我校图书馆举办读书月系列活动中,扫一扫书目信息全知晓活动最为引人关注,师大图书馆OPAC系统中运用二维码技术只需手机扫一扫,即可出现该书的信息。现代科技与读书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以前需要一本书要在书架前找很久才能找到,很多大学生感觉麻烦变得不喜欢读书,而现在,有了更便捷的手段,找书与读书都不再是难题,阅读将会重新得到同学们的重视。

阅读权是人们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之一,应当像个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一样得到充分尊重。读书月的举办,也应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当代教育的最高学府,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读书创造好的环境,立足于全校师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验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人生。雨果曾说过书籍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读书月引领阅读,读书月系列活动的举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图书馆在举办读书月时更要注重与时俱进,调动所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让当代大学生在阅读中塑造自己,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助力,从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世界在变,阅读在变,但文字的价值永恒不变。读书月联系着学校与社会,让我们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体会本届读书月的精彩。


当书本遇上科技……

张瑞雯,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

随着读书月活动在我校的展开,图书馆作为读书的重要阵地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除了往年的读书交流会等经典项目外,又增加了诸多更为新颖的招式来尝试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如名著系列改编电影的放映,馆内图书推出电子版等等。

受影视作品影响,图书馆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个神圣的所在,印象中那里应该有穿梭的身影,痴迷书籍的面孔,为了读书疯狂的书虫才对。大学生们每天都在为图书馆占座痛苦,图书馆看似人气爆满,但为什么现在又要推出一系列活动来吸引学生们进馆读书呢?而随着科技发展,各样各式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手机,功能越来越全,无论在哪个角落你总能看到人们的手指头奋力地在手机屏幕上刷来刷去,各种读书手机客户端也竞相斗艳,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都被手机上花花绿绿的口水小说占用。现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也出了电子版,当实实在在的书本遇上科技的发展,这是种进步还是弊端呢?

真正读书的人还多吗?现在高校的图书馆通常被称为学霸的集结地,大家都在埋头为梦想中的未来时刻准备着,大概没有多少人还有静心看一本著作的好兴致;冲刺在各种活动前沿的同学们时间紧迫精神紧张,得点空闲都恨不得赶紧歇着什么都不干,更别提那些宅在宿舍忙于躺在床上聚精会神玩手机的人们了。当年读《送东阳马生序》,惊叹宋濂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时代还保持着对读书看似有些迂腐的执念,如今读书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的惰性反而增加了,读书反而成了一件更加奢侈的事情。图书馆藏着的名家名篇翘首盼望着一个知心人的青睐,等到自己变得灰头土脸也没能如愿,为此图书馆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来举行各种新鲜活动博取读者们的欢心了。我们都说读书的人少了,没读的书还太多,生存压力整天如影随形,也确实少了那些一心一意用来读书、论书的时间。古代的人大多生活内容纯粹简单,读书读得很孤独,也因为这份独有的孤独更加热爱读书。现在的人们同样很孤独,但是大家更愿意在电子产品背后默数着自己的孤独,看书只看明确写着“我很孤独”的东西。

图书馆电子书一推出,笔者见到许多学生挤在机器旁对着书本二维码兴奋地扫来扫去,准备下载。很多学生翻了一页又一页书目导航也想不好自己要下载什么,因为压根就不知道那些花哨的书名下代表着什么含义,虽然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国内国外优秀作家比较著名的文学作品,我们该耳熟能详才对。也许现在人们比较忙,带着厚厚的书本来回跑也太累赘,还是把书籍放在手机里更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人们可以躺着读,趴着读,走着读,坐着读,怎么舒服怎么读。也许是这种舒服给了人懒惰的心理暗示,谁会在休闲时去读一本值得咀嚼的书籍让自己精神集中紧张起来呢?这也是图书馆推出馆藏书电子版的高明之处吧,好歹这种形式就能刺激不少人产生读一读书的兴趣,大概新鲜的电子书看着总是比摆在书架上散发着时光气息的实体书会更精彩一些。

总的看来图书馆在读书月推出的新活动出发点非常好,给了那些抽不出时间来读书的学生更好的读书机会,还很好地将知识与科技相结合,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但是只靠科技改变读书方式不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读书意识,新鲜过后也就又成了明日黄花,不在人们心中留下一片云彩。